你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院内新闻

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川腾:以广袤山野为家 给森林“画像”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7-19 10:10:20  信息来源:  浏览量:

成片生长的桫椤遮天蔽日,盘根错节的红树郁郁葱葱,婀娜多姿的水草迎风摇曳……海南岛植物多样性丰富,是广大植物迷的天堂。

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川腾从小喜欢和植物打交道,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森林资源调查和植物采集利用工作。爬到一棵树上仔细观察叶片,蹲在地上熟练地挖出一株草,抖落根部附着的泥土后将它放进标本夹……10年来,为了寻觅野外的一抹青绿,他常以广袤山野为家、与明月清风作伴。

1658369546843382.jpg

行踪

每月进山给森林“画像”

在许多人印象里,植物采集是一项神秘而富有趣味的工作:在莽莽丛林中行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不时还能看见令人惊艳的风景。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2012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黄川腾一直在从事与植物相关的工作。从铜鼓岭到五指山,从吊罗山到霸王岭,他开展森林资源调查的足迹遍布海南岛。

“所谓森林资源调查,就是以林地、林木为对象开展调查活动。”黄川腾介绍,通过开展森林调查,可以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森林生长、消亡的规律等,为保存丰富林木种质资源奠定基础。

“做森林资源调查就意味着以自然为家,风餐露宿是常态。”黄川腾介绍,他平均每个月有一周时间在野外做调查,期间大部分时间在山林中度过,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前往鹦哥岭开展森林资源调查的经历。

那一次,黄川腾一行人深入鹦哥岭山脉腹地,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伯乐树进行研究。“装着调查工具和油米的背包重几十斤,我们背着包早上8点准时出发,在山林里走了整整7个小时,下午4点才到达营地。”

一路上山蚂蟥特别多且十分凶猛,这让长期参与野外调查、已多次和蚂蟥打照面的黄川腾感到有些惊讶。“同行的护林员告诉我,这种山蚂蟥咬人要比水蚂蟥疼得多,它的毒素会留在人体内比较久,伤口又痒又疼,甚至会化脓感染。”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黄川腾至今都会感到头皮发麻。“一段约30分钟的路程,我们不敢低头看。忍不住一瞥,发现鞋上、裤腿上、衣服上粘了二三十条蚂蟥,让人毛骨悚然。”

“不过,越是难以进入的偏远之地,越可能有重要发现。”在黄川腾看来,在野外做调查或寻找植物踪迹注定是一个充满艰辛、未知甚至是风险的过程。

技能

会用山泉水冷藏鲜肉

十年如一日把心思用在植物上,黄川腾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有趣极了,他对植物的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从小生活在海南,大自然是黄川腾最好的启蒙老师。“小时候我家房前屋后就是茂密的植物,我喜欢观察它们。”黄川腾说,那时他不知道看到的这些植物属于什么科属,只是对它们的名字和特别之处充满好奇。

正是因为带着“认识植物”的愿望和好奇心,黄川腾考大学时选择了林学专业。“刚入行时,许多前辈教我认识植物和鉴定植物的方法。”黄川腾说,在一次次野外采集、摸底调查中,他对植物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萌生了长期做一名专业研究人员的想法。

早出晚归,一路披荆斩棘,这是在野外开展调查的常态。“干我们这行不仅要能吃苦,还要有一颗乐观坚定的心。”从读大学时初次上山科考的懵懵懂懂,到如今带领团队,能够独当一面,黄川腾这些年掌握了不少野外生存技能。

“进山带的吃食一般比较简单,但负重爬山,体力消耗大,除了油、米、面,我的团队每次都会带上一些肉。”黄川腾介绍,为了防止肉发臭,进山后他们会在肉表面涂上盐巴,然后将肉装进塑料袋,浸在泉水中,再用石头压住,“山里的泉水凉,保鲜一两天没问题。”

“如果待的时间再长些,那就在第一次开火做饭时把全部的肉煮熟,每顿吃的时候热一些。”黄川腾介绍说。山泉充当冰箱,树枝也能当筷子用:找到一截细且直的树枝,削掉刺,双手一捋,再洗一洗,就能用来吃饭。

行走在密林中,蚊虫叮咬、毒蛇侵扰是每位科考人员都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方面,黄川腾已经掌握了一些小妙招。“为了防蚂蟥,每次上山前,我都会准备好高浓度的白酒和一小包洗衣粉,将它们混在一起。再找一根小木棍,将木棍的一端拍打成蓬松状。遇到蚂蟥时,用木棍蓬松处沾一点白酒和洗衣粉的混合液,去戳蚂蟥,蚂蟥就比较容易掉落了。”

扶危

培育近5000株海南粗榧苗

1658369717663673.jpg

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甚至会哀叹“倒霉”的时刻,在黄川腾眼里,是别样的人生经历。比如在森林里过夜,天降大雨把帐篷打湿,黄川腾便和同事跑到一块巨石下躲雨。他们在石头下生火取暖,再找来些枝枝叶叶做成一张“床”,铺上防潮垫,盖着衣服睡在上面,便又是一个温暖的夜晚了。

“想办法克服一切困难。生活能将就,但调查不能将就。”架仪器、测边距、立样桩、画红漆、钉树牌、记录……黄川腾和同事每到一处,都会留下一串串翔实的森林资源数据。

“海南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型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黄川腾认为,摸清森林资源“家底”不仅有学理价值,还将为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虽然海南植物种类丰富,但保护已有种质资源不能有丝毫懈怠。近年来,黄川腾和同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保护研究。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位于海口市云龙镇的一处科研基地里,一株株海南粗榧蓬勃生长,绿油油的树叶散发光泽。黄川腾介绍,海南粗榧常散生于海拔700米至1200米山地雨林或季雨林的沟谷或溪涧密林中,分布区域云雾多。正因如此,有人说它很像隐居山中的仙人。之前,由于乱砍滥伐,加之生境遭到破坏,使得海南粗榧数量稀少,成为珍稀濒危树种。

1658369794557064.jpg

“目前,我们已通过播种、扦插、水培等方式培育海南粗榧苗近5000株。”黄川腾说,他们经常利用进山的机会采集珍稀濒危树种的种质材料,然后带回来用于繁育新苗。除了海南粗榧,他和同事还培育了花梨、油丹、海南紫荆木、蝴蝶树、油楠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苗木近30万株,培育了4种桫椤苗共计约3000株。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年少时喜欢植物,长大了研究保护植物,将兴趣发展成了专业。”黄川腾说,能直接参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丰富海南的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出一份力,他感到十分开心。

返回上一页
邮箱:hnslky2019@163.com 电话:0898-36396750 传真:0898-65900934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桂林下路141号

版权所有: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备案号:琼ICP备19004955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702000182号 全程网络制作:联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