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林业》2025年第二期目录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17 15:58:28  信息来源:  浏览量:

林业研究 

漳平五一国有林场乔木林碳储量估算及碳密度特征分析      

王志香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及周围森林植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研究

                 俞初樾,龙文兴,陆柯宁,张安安,李哲,张德旭

基于GIS的鹞落坪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胡静

广东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次生林群落特征研究

                             杨加志,张红爱,林丽平,罗勇

闽清白云山近自然经营杉木人工林物种组成及群落特征      

陈泽穗

贵州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孟伟,温煜,龙启德,王华

植物研究

新型扦插装备促进小叶红叶藤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陈小洁,罗春燕,韦莹莹,袁丽娟,莫云豹

临沧地区澳洲坚果提质增效技术措施

    白海东,赵文植,王正德,杨廷丽,张林溪,李智华,杨玉春

油茶良种选育技术概述

               田乐宇,王世存,冯应永,谭怡洋,韦建杏,閤堃

金佛山方竹母竹栽植设计与实践探索              赵雪艳,李乔明

30个木麻黄品系抗青枯病测定

       黄良宙,唐振卫,陈浪,薛晶晶,吴惠芬,李天卓,吴章丽

钩状石斛的仿野生种植试验初报

                    陈永发,钟平生,黄冠杰,余佩琪,甘新军

动物研究

白鹇的人工扩群繁殖基础研究  

         黄文志,夏晓潮,许燕文,庞卓,周柏盛,陈晓丽,王祥

米蛾规模化繁殖中螨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彭燕琼,冼子耀,陈龙舟,卜蜜源,刘付月清,王祥

资源评价

昌江县新增古树及古树后续资源特征及保护建议

                                         宋理桥,许凯,杨泽秀

植保森防

浏阳市森林火灾防治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

               张敏,赵正萍,颜学武,黄青,颜果,邬颖,彭坤

浅谈合浦县森林火灾风险评估         

邓红梅,覃祥,朱定斌,陈强

生态修复

生境修复导向的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景观营造研究

                         郭志铭,程菲,麦叶霖,景智,麦叶鹏

调查研究

五指峰福建柏资源调查及其群落分析

                             王程旺,赵尚逵,何源福,黄文静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纤维植物资源调查 

玉香章,王东升

海南青皮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卓上标

新记录 

广东省种子植物分布新记录5

                     陈焕锦,钟平生,余佩琪,陈永发,甘新军

 

漳平五一国有林场乔木林碳储量估算及碳密度特征分析

王志香

福建省漳平五一国有林场

 

摘要:基于漳平五一国有林场2017年和2020年两个年度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将乔木林按优势树种(组)、起源和不同龄组划分,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林场乔木碳储量及碳密度特征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乔木林总碳储量由2017年的74.43t增加至2020年的82.75t,年均增长2.77t;碳密度由2017年的46.9t·hm-2增加至2020年的52.15t·hm-2,年均增长1.75t·hm-2。至2020年,阔叶混交林碳储量超过马尾松林,成为林场乔木林碳储量的主体。乔木林不同龄组中,成过熟林碳储量最大,幼龄林碳储量最小;人工乔木林碳储量大于天然乔木林,但天然乔木林碳储量年均增长量及碳密度年均增长率均高于人工乔木林,固碳能力强。研究结果摸清了林场乔木林碳储量及碳密度情况,为今后林分结构调整及采取科学经营管理措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乔木林;碳储量;碳密度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及周围森林植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研究

俞初樾1,龙文兴2,陆柯宁1,张安安3,李哲4,张德旭2

1.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2.海南大学生态学院;3.达拉特旗林业和草原局;4.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保护效益,科学合理地规划保护区域布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海南长臂猿仅分布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热带雨林,目前数量有42只,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物种之一。研究以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及其周围森林为对象,建立间距500m、单位面积400m2的网格监测样地,调查植物多样性;结合热点分析,识别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及其周围森林的植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分析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析结果如下:(1)该区域植物分布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重点保护植物数量随海拔增加,食源植物则主要分布于低、中海拔地区。(2)重点保护植物关键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4.43%,大部分分布于东二林场、东四林场、东五林场和红河谷;食源植物关键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4.05%,仅分布于东二林场、东四林场。(3)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及周围森林的植物多样性关键区域面积占14.94%,位于东二林场、东四林场、东五林场和红河谷,大部分分布于核心区;南部的红河谷地区、东部的南班河和西南部的斧头岭管护点不在核心区域,占植物多样性关键区域面积的10.17%。

关键词:海南长臂猿;植物多样性关键区域;重点保护植物;食源植物

 

基于GIS的鹞落坪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胡静

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摘要:以鹞落坪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保护区内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多尺度分析。通过Arc GIS 10.2Fragstats 4.2软件,从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景观在保护区内占据主导地位,总面积占比达到94.96%,其中阔叶林类型占据了显著的优势;阔叶林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大,且破碎度最低,针叶林的破碎度最大,且斑块形状较为复杂;所有林地景观的聚集度指数均高于90%,显示出较强的空间连通性;研究区景观由多个较大斑块组成,整体景观的多样性较高,森林景观类型丰富。然而,各斑块类型的分布不均,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时,需对景观斑块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关键词: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GIS;景观类型

 

广东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次生林群落特征研究

杨加志,张红爱,林丽平,罗勇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摘要: 以广东省象头山(XTS)和鹅凰嶂(EHZ)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生态差异及驱动机制,以期为亚热带天然次生林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XTS群落物种丰富度高,樟科、茶科、茜草科占优势,前5科占33.9%;EHZ物种集中度更高,前5科占38.7%。XTS呈现多优势种共存格局(荷木、华润楠等),通过高盖度和多度分割资源;EHZ则以鹅掌柴、革叶铁榄为单优种,符合早期演替特征。两群落径阶均呈倒J型分布,但XTS存在较多大径阶个体,反映其低干扰环境。垂直结构上,XTS层次分明,光资源梯度缓解种间竞争;EHZ呈混龄单层林,优势种集中于5m~10m层,竞争激烈。两群落演替阶段差异显著:XTS大径级个体占比高,向顶级群落过渡;EHZ优势种高度集中,处于先锋种扩张初期。恢复策略上,XTS需保护大径级个体并调控下层物种;EHZ应引入乡土顶级种促进演替。

关键词:演替阶段;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

 

闽清白云山近自然经营杉木人工林物种组成及群落特征

陈泽穗

福建省闽清白云山国有林场

 

摘要:探究近自然经营下杉木人工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分别于2016年、2024年采用典型的样地调查法对经营21a29a闽清白云山国有林场丹地隔工区10大班010小班杉木生态林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在经营21a29a杉木人工林群落中,分别记录到植物5989127种、70111192种,间隔8a增加了65种。从科属构成看,单种科占比均最大,大型科仅1科,为蔷薇科。(2)杉木林群落物种重要值均出现变化,其中杉木重要值变化最大,由216.15降低至170.05;在物种多样性方面,乔木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增长,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呈下降趋势。(3)杉木群落从21a经营到29a仍保持纯林状态,但是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强,呈现正向演替趋势。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白云山林场;近自然经营

 

贵州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孟伟,温煜,龙启德,王华

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摘要:文章围绕调节服务、物质供给、文化服务三类生态产品,立足贵州森林生态资源禀赋,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碳汇项目开发、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权属交易、条件支撑、生态文化利用、生态产业扶持等方面对贵州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发现贵州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过程中制度建设与资源管理有力、补偿资金与生态帮扶对接精准、固碳增汇与市场开发同步推进、木竹产业发展潜力大、林下经济发展活力足、林业特色产业态势好、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发展迅速,也存在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碳汇项目开发推进缓慢、优质产品供给不足、林地林权分散资本介入意愿不强、支撑条件不足产出效益难以提升、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利用不足、优质森林旅游资源经济效益低、产业扶持政策不精准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从做好调节服务类产品、做强物质供给类产品、做优文化服务类产品三方面提出建议,为贵州培育森林生态产业业态、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效益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贵州模式。

关键词: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路径;贵州

 

新型扦插装备促进小叶红叶藤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陈小洁1,罗春燕2,韦莹莹2,袁丽娟2,莫云豹2

1.广东省龙眼洞林场;2.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摘要:小叶红叶藤是一种具有较高园林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攀援灌木,扦插繁殖很困难。研究利用新型扦插装置(专利号:ZL 2022 2 2754148.7)设置对比试验,研究传统扦插苗床与新型苗床的扦插生根率,并优化新型苗床的扦插条件。结果表明,新型苗床在插穗切口损伤率和成活率、根系和新枝4个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扦插苗床;对新型苗床的扦插基质和激素浓度进行了优化,实现86.67%的扦插生根率。研究为小叶红叶藤的人工繁育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关键词:小叶红叶藤;扦插繁殖;生根率;基质

 

临沧地区澳洲坚果提质增效技术措施

白海东,赵文植,王正德,杨廷丽,张林溪,李智华,杨玉春

临沧市林业科学院


摘要:目前澳洲坚果在临沧地区的种植面积已在世界前列,但种植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投产面积和产值不成正比,这严重制约着临沧市澳洲坚果产业的发展。文章主要从优良品种的选择、品种改优、土壤水肥管理、保花保果、整形修剪及鼠害防治等方面简述了坚果提质增效的技术措施,以期提高种植农户管理果园的技术水平,促使临沧市坚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澳洲坚果;提质增效;技术措施;临沧

 

油茶良种选育技术概述

田乐宇,王世存,冯应永,谭怡洋,韦建杏,閤堃

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红树林研究院)

 

摘要:油茶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且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而油茶优良品种的选育则是油茶产业健康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文章从油茶优良性状选择、评价标准、育种技术和综合评价方法等方面,对现有油茶良种选育技术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提出了相关良种选育建议,以期为油茶良种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茶良种;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综合评价

 

金佛山方竹母竹栽植设计与实践探索

赵雪艳1,李乔明2

1.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2.贵州光大远航测绘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为了弥补金佛山方竹实生苗造林过程中的诸多不足,丰富造林模式,通过金佛山方竹母竹栽植设计,实施金佛山方竹母竹造林,分析金佛山方竹母竹造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金佛山方竹造林提供更多的造林路径,为今后发展金佛山方竹产业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金佛山方竹;母竹;栽植;设计

 

30个木麻黄品系抗青枯病测定

黄良宙,唐振卫,陈浪,薛晶晶,吴惠芬,李天卓,吴章丽

湛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摘要:通过对30个木麻黄品系进行抗青枯病测定试验,从植株感病死亡率单因素进行抗病性评估。结果表明:苗木从第5天开始就出现了感病死亡株,除了泉2-1无死亡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死亡。第90天感病死亡率最低的前7个品系依次:泉2-1(感病死亡率0)、南5-2(感病死亡率4%)、泉5-5(感病死亡率8%)、泉3-1(感病死亡率8%)、泉10-2(感病死亡率12%)、汕2-1(感病死亡率16%)、泉10-1(感病死亡率20%)。

关键词:木麻黄;青枯病;测定

 

钩状石斛的仿野生种植试验初报

陈永发1,钟平生2,黄冠杰1,余佩琪1,甘新军1

1.广东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2.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摘要:为了寻找广东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各村荒废果园的再利用有效途径,在充分调查钩状石斛原生境的基础上,在保护区管理处院内的绿化树上进行钩状石斛仿野生移栽。结果表明,使用无纺布和覆盖苔藓的方法种植钩状石斛,成活率高达97%以上;成活率与移栽时间、移植树种、种植位置无显著相关;在管理措施上,要注意白蚁等危害。

关键词:钩状石斛;仿野生种植;实验

 

白鹇的人工扩群繁殖基础研究

黄文志1,夏晓潮1,许燕文2,庞卓2,周柏盛2,陈晓丽2,王祥1

1.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茂名市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中心


摘要在茂名市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中心白鹇养殖笼舍收集白鹇卵,用于人工驯养白鹇的扩群繁殖基础研究。进行人工孵化的白鹇卵共50枚。其中,受精卵20枚、白卵(未受精)30枚,受精率40%;出雏15枚,受精卵孵化率75%;雏鹇成活7只,雏鹇成活率47%。采用孵化机进行恒温孵化,孵化机温度37.6±0.2℃,湿度55%~70%;白鹇卵均重42.92g,卵长径平均50.85mm,短径平均37.98mm,卵形指数1.34。15枚孵化成功的白鹇卵平均损耗重量为8.04g,平均卵失重率为17%。同时对白鹇的人工饲养管理与疾病预防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白鹇;人工孵化;人工饲养管理;疾病预防

 

米蛾规模化繁殖中螨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彭燕琼,冼子耀,陈龙舟,卜蜜源,刘付月清,王祥

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摘要:结合米蛾规模化生产实际,比较了在不同温湿度、通风条件下,螨害种群密度、米蛾繁殖效率等差异性。结果表明:在米蛾卵未孵化出幼虫之前,选择温度27℃~28℃,湿度70%~80%,在幼虫孵化后,选择温度25℃~27℃,湿度50%~60%,每天通风2次,每次15min,可以控制螨害不发生,且米蛾繁殖时间为40d,米蛾卵洁净度达到95%,降低运维成本60%。为米蛾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米蛾;螨害;规模化繁殖;综合防控

 

昌江县新增古树及古树后续资源特征及保护建议

宋理桥1,许凯1,杨泽秀2

1.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2.海南省珠峰林业生态研究所

 

摘要:为动态掌握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古树资源,文章结合海南省第二次古树普查数据和历史资料等对昌江县新增古树及古树后续资源进行补充调查,共调查263株树木。结果表明:古树共25株,分属5科,共6种,主要树种为杧果、木棉和酸豆,其中杧果占比最高(40%);古树主要分布在乡村(96%);平均树龄为112a;树高主要在10m~15m区间,胸围集中在300cm~500cm范围;生长势正常的古树占比84%,但仍有64%的古树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另外,调查到238株树木未达到古树树龄标准,其中227株树龄超过60a,未达到100a,符合古树后续资源标准,共计8科12种,主要树种为杧果、木棉和酸豆,其中杧果占比最高(63.88%);古树后续资源均分布在乡村;平均树龄为75a;91.63%生长势正常。由于养护人员较少,经费受限等因素,养护管理比较被动,仅20%的古树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建议增加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费用、专职服务队伍,使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关键词:古树;古树后续资源;资源特征;保护建议

 

浏阳市森林火灾防治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

张敏1,赵正萍1,颜学武1,黄青2,颜果3,邬颖1,彭坤1

1.湖南省林业科学院;2.浏阳市林业局; 3.湖南林科达农林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摘要:文章以浏阳市为例,探讨并提出一套有效的森林火灾防治规划与实施策略,以期为中国类似地区森林火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通过对浏阳市历史森林火灾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森林防火组织机构建设、护林员队伍人力配置、森林防火设施设备和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等关键因素,综合考虑浏阳市的地理、气候特征以及野外火源分布等实际情况,强化预警监测、通信和信息指挥、林火阻隔等三大体系,以及森林消防队伍和森林航空消防两项能力的建设,并深入推进森林防火知识普及和森林火灾扑救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浏阳市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水平,为实现建设绿色美丽新浏阳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森林火灾;防治规划;实施策略;浏阳市

 

浅谈合浦县森林火灾风险评估

邓红梅1,覃祥1,朱定斌2,陈强2

1.广西来宾市林业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2.合浦县林业技术推广站


摘要:该次开展合浦县森林火灾风险普查,摸清了合浦县森林火灾风险隐患底数,查明了重点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客观认识合浦县森林火灾风险水平。结果表明:合浦县县级风险等级为中高风险,有4个高等级的乡镇、7个中高等级的乡镇、3个中等级的乡镇、1个中低等级的乡镇。评估可为合浦县政府有效开展森林火灾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权威的森林火灾风险信息及科学决策依据。

关键词: 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合浦县

 

生境修复导向的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景观营造研究

郭志铭1,2,程菲3,麦叶霖4,景智5,麦叶鹏3

1.三亚新大兴园林生态有限公司;2.海南来源生技术有限公司;3.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4.海南华隆铜鼓岭旅游控股有限公司;5.海口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研究旨在通过生境修复为导向的景观营造,恢复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价值,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水平,解决因前期没有进行系统生态规划而出现的周边污染、生物入侵和基础设施建设侵占等问题。研究采用分区式修复策略,重点围绕河源保育区、湿地公园展示区和上游河道生态修复区开展工作。作为核心区域的湿地公园展示区,开展了堤岸恢复、水体恢复、栖息地恢复及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作,以实现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功能性的复原。通过生境修复与景观营造,成功建成了集科普、观赏、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湿地景观,给生物创造了栖息空间,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成为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典范。研究表明,以生境修复为导向开展景观营造能够实现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和谐统一。研究通过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改善水质以及提高生物多样性,为全球热带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事宜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模式和实践经验借鉴,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境修复;景观营造;湿地景观;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

 

五指峰福建柏资源调查及其群落分析

王程旺1,赵尚逵2,何源福2,黄文静1,3

1.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上犹县林业局;3.江西农业大学


 

摘要:为掌握五指峰福建柏主要分布区域及其种群数量,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以村为单位对福建柏及其森林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共布设25条样线(341 km)和11个样方。共调查到189个福建柏分布点位,呈碎片化分布,整个五指峰乡区域只有黄沙坑、象形、高峰、黄竹头和鹅形5个村有分布,在晓水村和双宵村几乎没有分布。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柏在五指峰乡黄沙坑、高峰、光菇山等有较为稳定的分布,成为建群树种。在五指峰区域内福建柏资源状况评估基础上,提出加强福建柏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管理工作措施和意见,为江西省福建柏种质资源保护研究提供详实的理论资料,对福建柏野生资源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福建柏;资源调查;群落分析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纤维植物资源调查

玉香章,王东升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摘要:通过采取野外实地调查、采集标本、走访村民、专家鉴定以及查阅纳板河保护区30年的植物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掌握了纳板河保护区现有野生纤维植物(40科96属132种)。对这些野生纤维植物的多样性、利用部位、使用方法、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该保护区野生纤维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纳板河保护区;野生纤维植物;资源;调查

 

海南青皮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卓上标

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摘要:对海南青皮林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植物资源的综合调查,通过样地调查法,系统记录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关键生态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植物538种,分属139409属。其中,热带分布属占总数的92.31%,凸显了区域的热带生物多样性特征。此外,发现闽粤苏铁在内的国家级保护植物4种,以及海南省级保护植物31种,识别出29种外来入侵植物,对保护区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基于调查结果,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以期为海南青皮林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海南青皮林;植物调查;生态保护;热带生态系统

 

广东省种子植物分布新记录5种

陈焕锦1,钟平生2,余佩琪1,陈永发1,甘新军1

1.广东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2.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摘要:报道广东省种子植物分布新记录5种:长果梗天麻、罗平隔距兰、福建舌唇兰、网脉繁缕、钝齿报春苣苔。新记录物种的发现丰富了广东省种子植物多样性,为该地区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提供了资料。

关键词:广东;种子植物;新记录

12.jpg 

 

主管单位:海南省林业局

主办单位: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红树林研究院)、海南省林学会

编辑出版:《热带林业》编辑部

出刊周期:季刊

发行:《热带林业》编辑部

投稿系统:https://rdly.nyb.cjwk.cn/


返回上一页
邮箱:hnslky2019@163.com 电话:0898-66802906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新大洲大道409号滨江中心A座18-22层

版权所有: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备案号:琼ICP备19004955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702000182号 全程网络制作:联拓科技